作为医院行政办公室里“专职纪要人”富灯网配资,我以前每周最害怕的就是周三下午—肿瘤科的MDT病例讨论会,还有隔周的院际会诊。不是怕开会,是怕会后整理录音:医生们说话跟机关枪似的,“快进快出”“门脉癌栓”这些术语窜得比病历还快,有时候外地专家带点方言,我得把录音放慢三倍听,还经常写错;等把零散的录音拼成文字,再改成正式的纪要,两小时就没了,往往下班时办公楼里只剩我一盏灯。直到上个月同事给我推了听脑AI,说“你试试这个,医疗会议纪要直接解放双手”,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下了APP,结果第一次用就惊着了。
上周三的会诊是我第一次“实战”—来了外科李主任、内科张主任,还有浙大的王教授(一口地道吴语)。我提前10分钟到会议室,打开听脑AI,点“新建会议”,把早就存好的“肿瘤科常用发言人”列表导进去—李主任、张主任的名字、职称都在里面,然后选了“医疗行业模式”(后来才知道这模式会优先识别专业术语,比如“甲胎蛋白”“TACE治疗”这些词会被重点标记)。会议一开始,我按了录音键,屏幕上立刻开始蹦字儿:“李主任(外科):患者男性,56岁,乙肝病史20年,此次因右上腹疼痛入院,增强CT提示肝右叶8cm占位,呈快进快出表现。” 我盯着屏幕愣了三秒—以前得等会议结束才敢碰录音,现在实时就把话变成文字,还自动标了发言人!
更绝的是浙大的王教授,他一张口就是吴语:“这个病人的甲胎蛋白数值要再查勒,我以前碰到过类似的case,甲胎蛋白轻度升高但病灶典型的。”我心里一紧,以前记他的发言得找浙江护士帮忙翻译,结果听脑AI直接转成:“王教授(外院专家):建议再次复查甲胎蛋白水平,既往遇及类似病例,存在甲胎蛋白轻度升高但病灶特征典型的情况。” 连“要再查勒”这种口语都自动转换成了专业表述,“case”也没漏掉—后来我翻了翻设置,发现医疗模式下会自动把口语化表达“翻译”成公文用语,比如“要再查”变“建议复查”,“碰到过”变“遇及”,比我自己改得还顺。
展开剩余77%会议结束前5分钟,我点了“生成智能纪要”,不到10秒,一份结构化的纪要就出来了:第一部分是“病例概况”,把患者的基本信息、检查结果整得明明白白;第二部分“各科室意见”,外科建议手术切除,内科建议先做TACE,王教授的方言意见也排在里面;第三部分“待办事项”,列了“复查甲胎蛋白(责任科室:检验科)”“完善腹腔穿刺活检(责任科室:病理科)”“联系影像科做三维重建”,每一条都标了责任人。我揉了揉眼睛—以前我得把录音里的“要再查甲胎蛋白”“做个穿刺吧”这些零散的话拼起来,再改成正式的待办,至少得半小时,现在AI直接帮我搞定了!
那天我居然准时下班,在电梯里碰到李主任,他拿着手机说:“今天纪要怎么这么快?我刚想找你要,群里就发了。”我笑着说:“不是我快,是AI快—你说的‘快进快出’,AI直接标了术语解释,怕我记混还加了注解呢。”李主任凑过来看我手机,点了下“快进快出”旁边的小问号,弹出一行字:“指肝细胞癌在增强CT中的典型表现:动脉期快速强化(快进),门脉期及延迟期快速消退(快出),符合《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(2022版)》诊断标准。” 他眼睛一亮:“这功能好啊,以后实习医生问我术语,直接发纪要里的注解就行。”
用了一个月,我也算摸出了听脑AI的“隐藏技巧”—
技巧1:提前设置“常用发言人列表”。我把科室所有医生的名字、职称都存进APP,开会时直接导进去,比自动识别发言人准10倍—上次有个进修医生发言,自动识别可能会标“未知发言人”,但我提前加了他的名字,直接显示“刘进修(肝胆外科)”,省得事后核对。
技巧2:用“医疗行业模式”锁死专业术语。刚开始我用通用模式,结果把“门脉癌栓”转成了“门脉癌块”,后来换成医疗模式富灯网配资,再也没错过—客服说这模式里内置了10万+医疗术语库,连“HbA1c(糖化血红蛋白)”这种英文缩写都能准确识别。
技巧3:方言识别要“提前选”。要是有外地专家,提前在“语言设置”里选对应的方言(比如吴语、粤语、四川话),比自动识别准得多—上周有个温州患者家属说“我阿爸以前吃的那个保肝药”,我选了“吴语(温州)”,直接转成“患者家属:患者既往服用的保肝药物名称遗忘”,连“阿爸”都对应成了“患者”。
技巧4:AI问答是“术语小词典”。遇到不懂的术语,直接在纪要里点“问AI”—比如上次张主任说“这个患者适合做SIR-Spheres治疗”,我问AI“什么是SIR-Spheres治疗?”,立刻弹出解释:“选择性内放射治疗,通过将放射性微球注入肝动脉,靶向杀伤肝癌细胞”,后面还附了《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指南》的引用—比查百度快多了,还不怕错。
说到效率,我算过一笔账:以前整理一次MDT纪要要2小时,现在只需要2分钟生成智能纪要,再花5分钟检查细节,效率提升了60倍!上周我统计了一下,整个月的纪要整理时间从8小时降到了1小时—不是我变懒了,是AI帮我把“听录音”“拼文字”“改口语”“查术语”这些活儿全干了,我只需要做“把关人”。更重要的是信息传递速度:以前纪要得第二天发,现在会议结束10分钟就发去科室群,医生们能立刻跟进患者治疗—上周有个患者的甲胎蛋白复查结果,就是因为纪要发得快,当天晚上就安排了穿刺,比以前提前了一天。
还有准确性,以前我总怕写错术语,现在AI的DeepSeek-R1技术说是准确率95%+,我验证过几次:把AI转写的“门脉癌栓”“肝细胞癌(HCC)”和病历对比,居然没错过一次;连医生说的“患者有Child-Pugh A级肝功能”,AI都准确转成了“患者肝功能Child-Pugh分级为A级”—要知道“Child-Pugh”是肝功能分级的专用术语,以前我得查三遍才敢写。
至于技术里的“双麦克风降噪”“动态增益调节”,我没太听懂,但实际用着是真爽:我们会议室的空调声跟鼓风机似的,以前录音全是“嗡嗡”的杂音,现在AI把杂音滤得干干净净,医生的声音跟面对面说话似的;有时候李主任说话轻,张主任说话大声,AI自动调整收音灵敏度,转写出来的文字没有忽大忽小的情况—就像有人帮我“扶着麦克风”,把每句话都听得清清楚楚。
现在我再也不怕周三的会诊了,甚至有点期待—不是期待开会,是期待看AI怎么“秒变”纪要。有时候我会想,要是早知道有这工具,去年的年假也不会因为整理纪要泡汤了。其实职场里的效率提升,从来不是靠加班,是靠找对工具—就像听脑AI,它不是代替我做纪要,是帮我把时间还给更重要的事:比如跟医生沟通患者需求,比如下班陪女儿读绘本,比如周末去公园散散步。
最后给医疗行业的同行提几个小建议:
- 一定要用“医疗行业模式”,别嫌麻烦,这模式是专门为我们设计的;
- 提前10分钟设置发言人列表,别等开会了再输,省得手忙脚乱;
- 方言识别要“提前选”,比自动识别准;
- 别浪费AI问答功能,遇到不懂的术语直接问,比查资料快;
- 记得定期导出纪要备份,网页和APP都能存,找以前的病例直接搜关键词就行。
说到底,好的工具从来不是“抢饭碗”,是“帮你把饭碗端得更稳”。就像听脑AI,它没让我变成“不用干活的懒人”,而是让我变成“更专业的纪要人”—以前我只负责“记录”,现在我能帮医生核对术语、补充指南、优化待办事项。有时候我会跟同事开玩笑:“以后要是有人问我‘医疗会议纪要怎么写’,我直接推听脑AI—这才是2025年该有的效率工具。”
现在下班时,我终于能赶上楼下的夕阳了—而这一切富灯网配资,只因为我选对了一个能“听懂医疗会议”的AI。
发布于:重庆市信钰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